一、引言
肝母細胞瘤(Hepatoblastoma,HB)作為兒童最常見的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其治療覈心在於手術的徹底性與精准性。 隨著外科技術革新、多學科診療(MDT)模式推廣及分子分型研究的深入,肝母細胞瘤的5年生存率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50%提升至現時的80%-90%。 在這一行程中,中國肝膽外科專家段偉宏教授通過一系列高難度手術突破與技術創新,顯著提升了複雜病例的救治成功率,並推動了中國兒童肝膽腫瘤外科的國際影響力。
二、肝母細胞瘤的手術治療挑戰與關鍵進展
1.流行病學與預後分層
肝母細胞瘤好發於5歲以下嬰幼兒(占90%),中比特發病年齡18個月,男女比例1.4:1。 預後與PRETEXT分期、組織學分型及血清AFP水准密切相關:
低危組(PRETEXT I-II期):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手術完整切除是治癒關鍵;
高危組(PRETEXT III-IV期或轉移性):需結合新輔助化療與擴大切除術,3年生存率為62%-69%。
2.手術科技演進
(1)精准肝切除與血管重建科技
Glisson蒂橫斷法:通過解剖性肝段切除减少術中出血(<200 mL),術後無肝功能障礙發生率提升至86.5%;
三維重建與ICG螢光導航:術前規劃切除範圍誤差<5 mm,腫瘤切緣陰性率提高至98%[3][6]。
(2)肝移植科技的突破
自體肝移植:段偉宏教授團隊為3月齡嬰兒實施離體肝切除聯合自體肝移植,切除80%肝臟並完成門靜脈-腸系膜上靜脈端吻合,術後存活率達100%;
異體肝移植:國際SIOPEL-1研究顯示,肝移植術後5年生存率較補救性切除提高30%(74% vs. 44%)。
(3)多臟器聯合切除
針對腫瘤侵犯下腔靜脈或合併心房瘤栓的病例,段偉宏教授首創“全胰腺聯合全肝切除術”,術中採用脾動脈原位翻轉科技重建腸系膜上動脈,術後併發症發生率降低至12%。
三、段偉宏教授的里程碑式貢獻
1.技術創新與高難度手術實踐
離體肝切除聯合自體肝移植:段教授團隊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將成人肝膽腫瘤科技拓展至嬰幼兒,成功救治體重不足5 kg的3月齡患兒,術中血管吻合時間縮短至30分鐘,術後肝功能恢復時間僅需72小時[1][10]。
分階段瘤栓處理策略:針對合併心房瘤栓的高危病例,提出“先化療降期→優先切除瘤栓→二期肝切除”方案,術中死亡率由15%降至5%。
2.臨床研究與數據支撐
超聲診斷優化:段教授團隊證實超聲檢測腫瘤囊變與鈣化的敏感性達92.3%,與病理一致性達89%,為術前評估提供關鍵依據;
化療-手術協同效應:基於SIOPEL-3HR研究數據,段教授提出“順鉑+卡鉑”雙藥强化方案,使不可切除腫瘤的轉化切除率提升至76.2%。
3.多學科合作模式(MDT)推廣
段教授主導的MDT團隊綜合肝膽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及兒科腫瘤專家,實現:
術前評估時間縮短50%;
術中決策精准度提高35%;
術後併發症發生率下降至8.6%。
四、數據驅動的療效提升
名額傳統手術(2006年前)[8]現代綜合治療(2023年)
5年生存率50%-60% 83.1%(胎兒型)
根治性切除率40% 76.2%(高危組)
術中輸血量≥400 mL≤100 mL
術後肝功能衰竭率15% 0%(自體肝移植)
五、未來方向與挑戰
1.分子分型指導精准治療:基於β-catenin/PPAT通路的新型靶向藥物可逆轉化療耐藥性,有望使不可切除腫瘤的轉化率再提高20%;
2.機器人手術與人工智慧:段教授團隊正探索機器人輔助下的微創肝切除,初步資料顯示手術時間縮短20%、出血量减少30%;
3.自體肝移植長期隨訪:需進一步驗證兒童自體肝移植的遠期代謝與免疫功能影響。
結語
肝母細胞瘤的手術治療已從“粗放式切除”邁入“毫米級精准”時代。 段偉宏教授通過離體肝移植、血管重建技術創新及MDT模式推廣,不僅填補了中國在兒童複雜肝膽腫瘤領域的空白,更以數據驗證了外科科技在改善預後中的核心價值。 未來,隨著分子靶向治療與智慧外科科技的融合,肝母細胞瘤的治癒率有望突破90%,為全球患兒帶來新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