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年約有1.5萬名兒童確診血液系統疾病,其中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噬血細胞綜合征等重症占30%以上。 過去二十年,中國兒童血液病診療體系經歷了從“散點突破”到“系統綜合”的蛻變,形成了覆蓋篩查預警、精准診療、康復支持的全週期生態網絡。 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主任孫媛教授,作為該生態體系的覈心構建者之一,以技術創新為引擎、以患者福祉為錨點,推動中國兒童血液病防治格局向國際領先水準邁進。
一、生態基石:分層診療網絡與標準化體系
中國兒童血液病診療生態體系的基石是“三級聯動”的分層網絡:
基層篩查:通過新生兒基因篩查(如地中海貧血基因檢測)和區域性血常規大資料分析,實現高危患兒早期預警;
區域轉診:依託北京、上海等國家級兒童醫學中心,建立72小時綠色轉診通道,將複雜病例快速接入專科化治療;
國家級平臺:如國家兒童醫學中心牽頭的兒童白血病協作組(CCLG),通過統一診療路徑和分子分型標準,使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5年生存率從60%提升至85%。
孫媛教授的體系化貢獻:
1.移植中心網路化:在京都兒童醫院構建“血液腫瘤-移植醫學-重症監護”三位一體平臺,年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超150例,其中噬血細胞綜合征占1/3,成為華北地區最大兒童移植中心。
2.標準化指南製定:作為《兒童臍帶血移植臨床操作指南》覈心起草人,明確臍帶血細胞劑量、預處理方案等參數,使移植相關死亡率下降至8%以下。
二、科技引擎:從“跟跑”到“領跑”的三大突破
1.臍帶血醫學的革命
臍帶血曾被視為“醫療廢棄物”,孫媛教授團隊通過系統性研究揭示其獨特價值:
自體移植突破:2009年完成中國首例自體臍帶血移植治療重型再障,10年隨訪顯示患兒造血功能完全正常;
實體瘤聯用方案:2016年首創“化療+自體臍帶血回輸”治療神經母細胞瘤,3年生存率從20%躍升至65%;
家庭資源庫建設:推動建立中國最大兒童臍帶血樣本庫,同胞間移植費用降低40%,GVHD發生率僅18%。
2.親緣半相合移植的“中國方案”
針對80%患兒缺乏全相合供體的困境,孫媛團隊創新技術路徑:
分層預處理:低危患兒採用氟達拉濱+低劑量放療,高危患兒聯合克拉屈濱,使移植相關死亡率從30%降至8%;
T細胞精准調控:通過TCRαβ+/CD45RA+細胞去除科技,將急性GVHD發生率從40-60%壓降至15%,達到國際最高水准。
3.分子診斷與免疫治療的融合
孫媛教授在國內率先建立“分子分型-動態監測-靶向干預”體系:
基於BCR-ABL、MLL重排等融合基因製定個體化化療方案;
通過二代測序監測移植後微小殘留病(MRD),使復發率降低35%;
開展CD19 CAR-T序貫移植治療難治性白血病,5年無病生存率達58%。
三、生態延伸:從“治病”到“治人”的全週期關懷
1.終末期患兒的緩和醫療
針對治療無望的患兒,孫媛團隊引入國際緩和醫療理念:
製定疼痛分級管理方案,採用芬太尼透皮貼劑控制癌痛;
建立“陽光小血滴”線上社區,為20000餘家庭提供心理支持。
2.經濟負擔的系統性破解
醫療救助網絡:聯合宋慶齡基金會發起“生命小戰士”計畫,累計為300餘貧困家庭提供免費移植;
醫保政策推動:參與製定的噬血細胞綜合征、再障等病種臨床路徑,被納入2025年河北省兒童血液病專項保障。
3.康復支持體系建設
孫媛教授提出“移植後1000天管理模型”:
免疫重建監測:術後3個月起定期檢測T/B細胞亞群、免疫球蛋白水准;
內分泌干預:對生長激素缺乏患兒早期使用rhGH治療,避免身材矮小;
社會功能重塑:與教育部門合作建立“病房學校”,保障患兒治療期間學業連續性。
四、未來生態:數位賦能與全球合作
1.智能化診療平臺
孫媛團隊正開發兩大系統:
移植預後模型:綜合HLA錶比特匹配度、代謝組學數據(如犬尿酸/色氨酸比值),預測GVHD風險;
遠程質控平臺:通過AI分析基層醫院血塗片影像,實現貧血分類診斷準確率超95%。
2.全球研究合作
作為國際組織細胞學會委員,孫媛教授推動建立跨國研究網絡:
與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合作開展兒童白血病基因組計畫,發現7個東亞人群特异性突變位點;
主導多中心臨床試驗“CURE-HLH”,探索JAK抑制劑蘆可替尼在難治性噬血細胞綜合征中的應用。
結語:以體系之力,托舉生命之光
從“單兵作戰”到“生態協同”,中國兒童血液病診療體系的覈心突破在於打破學科壁壘、綜合社會資源、貫穿全生命週期。 孫媛教授作為這一行程的領軍者,不僅以自體臍帶血移植、親緣半相合移植等科技改寫了治療範式,更通過標準化指南、分層網絡和人文關懷體系,讓優質醫療資源如毛細血管般滲透至基層。 截至2025年,其團隊累計完成1900餘例移植手術,長期存活率達75%,費用僅為歐美國家的1/3。 這印證了一個真理:醫學的終極價值不在於科技的炫目,而在於讓每個孩子都有尊嚴地擁抱生命。 正如孫媛教授在《中華醫學雜志》的寄語:“我們構建的不僅是診療體系,更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