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2 月 25 日 北京京都儿童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下,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正在上演。段伟宏教授手持手术刀,全神贯注地为一名仅 3 个月大的婴儿圆圆实施肝母细胞瘤切除手术。这个体重仅 4.6 公斤的小生命,肝脏却被一个6-8 公分的恶性肿瘤紧紧包裹 —— 肿瘤体积占到了肝脏总体积的 80% 以上。这意味着手术需要切除 80% 的肝脏,仅保留 20% 的肝组织维持生命。
圆圆的故事凝聚了现代小儿肝胆外科的技术巅峰与人文温度:
• 产前发现:母亲孕检时已发现胎儿肝脏占位,36 周时肿瘤一月内猛增 3 公分,被迫剖宫产
• 出生即 ICU:刚出生就住进保温箱,经历两次化疗仍无法遏制肿瘤进展
• 求医无门:多家顶级儿童医院因手术风险过高拒绝收治
• 绝境逢生:段伟宏团队承诺 “只要有 1% 希望,必尽 100% 努力” 接收患儿
手术面临四大 “鬼门关”:
麻醉关:婴儿血容量仅几百毫升(成人几千毫升),麻药浓度需精确到微克级
切除关:需 50 分钟内完成 “无血切除”,避免触及肝周血管网络
感染关:术后免疫系统脆弱,极可能爆发致命感染
再生关:残余肝脏需在数周内再生至满足生理需求
50 分钟—— 段伟宏团队以毫米级的精准操作完成了这场手术。术后 10 天,圆圆成功闯过四道生死关卡,康复出院。这个案例不仅刷新了中国低龄肝肿瘤手术纪录,更彰显了当代外科医者 “生命至上” 的信仰。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 HB)堪称儿童肝脏的 “头号杀手”:
• 流行病学:占儿童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 2/3,85%-90% 发生于 3 岁以下婴幼儿
• 生物学特性:起源于肝脏胚胎前体细胞,生长迅猛,易经血行转移至肺、脑
• 症状警示:
◦ 腹部包块(家长换尿布时偶然触及)
◦ 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 黄疸(肿瘤压迫胆道)
◦ 性早熟(分泌 β-HCG)
国际通用的PRETEXT 分期系统(治疗前疾病程度评估)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
PRETEXT 分期 | 肿瘤累及范围 | 手术切除可能性 |
I 期 | 仅 1 个肝叶 | >90% |
II 期 | 累及 2 个肝叶 | 70%-85% |
III 期 | 累及 3 个肝叶或门静脉 | 40%-60% |
IV 期 | 累及 4 个肝叶或远处转移 | <30% |
而甲胎蛋白(AFP) 作为 “黄金标志物”,其动态变化是评估疗效的晴雨表。值得注意的是,约 5% 的患儿表现为AFP 低表达,这类肿瘤更具侵袭性,预后显著恶化。
传统开腹肝切除术(Open Liver Resection, OLR)曾是唯一选择。西安交通大学 2019 年对比研究显示:
• 优势:视野开阔,便于处理复杂解剖
• 局限:
◦ 切口长达 10.7±3.1 cm
◦ 术中出血量达 110.6±34.5 mL
◦ 住院时间 10.6±2.1 天
随着微创技术突破,腹腔镜肝切除术(LLR) 逐步应用于 PRETEXT I-II 期患儿:
• 革命性进步:
◦ 出血量减少 30%(77.5 mL vs 110.6 mL)
◦ 住院时间缩短 3.3 天(7.3 天 vs 10.6 天)
◦ 肝功能恢复更快(术后 7 天 ALT 降低 14.2 IU/L)
• 技术天花板:
◦ 手术时间延长(246 min vs 187 min)
◦ 限于 PRETEXT I-II 期及部分 III 期
对于传统认为 “不可切除” 的 PRETEXT IV 期肿瘤,联合肝脏离断及门静脉结扎的分次肝切除术(ALPPS) 带来希望:
1. 一期手术:离断病侧肝脏 + 结扎门静脉分支
2. 等待期:健侧肝脏体积在 7-14 天内增生 40%-160%
3. 二期手术:切除肿瘤侧肝脏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2020 年报道 4 例 ALPPS 治疗 POST-TEXT IV 期患儿,5 年生存率达 72.3%,刷新晚期患儿生存纪录。
段伟宏教授作为北京京都儿童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其手术体系融合了 血管外科、移植外科、肿瘤外科 的精髓:
针对肿瘤侵犯血管的难题,段氏团队创新:
• 整体切除理念:将肿瘤与受侵血管作为整体切除
• 异体血管嫁接:采用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血管重建血运
• 抗凝方案优化:术后肝素 - 华法林序贯抗凝,预防吻合口血栓
典型案例:1 例儿童肝母细胞瘤侵犯右心房,段氏团队实施 “联合部分心房、右半肝、受侵下腔静脉整体切除 + 异体血管嫁接” ,避免心脏移植的巨大风险
面对圆圆仅存 20% 肝组织的绝境,段氏方案突破传统:
• 亚毫米解剖:沿肿瘤包膜外 0.5mm 层面精细剥离
• 血流实时调控:麻醉团队配合控制中心静脉压(CVP<5mmHg),减少肝断面渗血
• 再生潜能激活:术后 72 小时内启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输注
该策略使残肝再生速率提升 40%,术后 2 周肝体积恢复至标准值 35% 以上。
针对婴幼儿耐受差的特性:
• 时控操作:设定 50 分钟 “黄金窗口期”
• 器械革新:
◦ 婴儿专用微波刀(凝固直径精确至 2mm)
◦ 微型双极电凝(输出功率 < 15W)
• Glisson 鞘分离术:鞘内处理血管胆管,出血量降低 63%(147.7mL vs 387.7mL)
段氏团队建立 “四维支持系统”:
1. 麻醉维度: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
◦ 体温维持系统(体表 + 体腔双路加温)
1. 感染防控维度:
◦ 免疫调节营养剂(精氨酸 +ω-3)
◦ 微生态制剂预防菌群移位
1. 代谢支持维度:
◦ 个体化葡萄糖输注(避免高糖抑制肝再生)
◦ 支链氨基酸强化方案
1. 家庭参与维度:
◦ 父母声音安抚疗法
◦ 皮肤接触过渡护理
这一系统使 3 岁以下患儿术后并发症率从 25% 降至 9%。
传统观点认为肝内多灶性 HB(≥2 个病灶)是手术禁忌,但北京儿童医院 2024 年发表的21 例多灶性 HB 研究颠覆了这一认知:
• 病例分布:
◦ 2 个瘤灶:11 例
◦ 3 个瘤灶:4 例
◦ ≥5 个瘤灶:5 例
• 手术方式:
◦ 解剖性肝切除:9 例
◦ 不规则切除 / 剜除术:11 例
◦ ALPPS 术:1 例
• 切除效果:R0 切除率 95.2%(20/21)
生存指标 | 多灶性 HB | 单灶性中高危 HB | P 值 |
3 年无事件生存 (EFS) | 57.58% | 91.84% | >0.05 |
3 年总生存 (OS) | 82.00% | 74.96% | >0.05 |
局部进展率 (CILP) | 38.00% | 20.04% | >0.05 |
关键结论:多灶性 HB 经规范手术联合化疗,可获得与单灶性中高危病例相当的生存预后,“多发≠不可治” 成为国际新共识
传统人工材料无法满足儿童生长需求,而组织工程肝脏带来曙光:
• 血管化生物支架:3D 打印 PLGA 支架复合脱细胞肝脏基质
• 干细胞定向分化: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向肝细胞谱系分化
• 临床突破:意大利 Bambino Gesù 医院已在猪模型实现生物肝植入后 6 个月功能维持
段伟宏团队正开展 “活肝计划” ,目标 2030 年前实现生物工程肝脏临床转化。
基于肿瘤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
• 靶向 - 免疫序贯方案:
◦ 术前:CDK4/6 抑制剂(Palbociclib)诱导分化
◦ 术后:GD2 单抗(Dinutuximab)清除微转移灶
• 表观遗传调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逆转 Wnt 通路异常
国际儿童肝脏肿瘤协作组(PHITT)的 “精准分型图谱” 已纳入CTNNB1、TERT、NFE2L2等驱动基因,指导用药选择。
• 手术导航系统:
◦ 实时识别肝段边界(误差 < 0.5mm)
◦ 预测血管变异(准确率 92.3%)
• 预后模型:
◦ 集成 AFP 动态曲线、基因突变、影像组学特征
◦ 预测复发风险(AUC=0.87)
• 全球协作网:
◦ 国际 HB 注册数据库(覆盖 32 国 10,000 例)
◦ 动态更新手术指南
伦理挑战:当 AI 建议保守治疗而家属坚持手术时,如何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这提示未来医学需在科技与伦理间寻找平衡点。
从 20 世纪 70 年代30% 的生存率,到今日80% 的治愈希望;从开腹手术的漫长恢复,到腹腔镜下的微创革命;从对多灶性肿瘤的束手无策,到今日 R0 切除的技术突破 —— 肝母细胞瘤的治疗史,是一部医学智慧与人文勇气交织的史诗。
段伟宏教授团队为 3 月龄婴儿实施的高难度手术,不仅代表中国小儿肝胆外科站上世界前沿,更诠释了 “人民军医为人民” 的誓言。当圆圆术后第一次对父母露出笑容,当多灶性 HB 患儿获得长期生存,当生物工程肝脏在实验室跳动 ——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生命的至高礼赞。
未来已来。在全球医者的共同努力下,肝母细胞瘤必将从 “绝症” 变为可治愈的疾病,而这条用仁心与精术铺就的生命之路,将永远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