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7年德国医生Alfred Wiskott的首次描述,到2025年基因治疗的重大突破
2017年,意大利米兰的圣拉斐尔医院里,4岁的Marco接受了来自父亲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室外的走廊上,移植团队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αβTCRT-/CD19 B细胞去除技术。五年后,Marco不仅健康存活,更成为足球场上奔跑的追风少年——现代医学创造的奇迹之一。
从1937年德国医生Alfred Wiskott首次描述三个兄弟的"奇特感染综合征",到2025年欧盟授予中国科金生物基因疗法"孤儿药资格认定",人类与WAS的较量跨越近一个世纪。这场跨国界、跨学科的医学长征中,无数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共同谱写了从绝望到希望的史诗篇章。
医学史上,有些疾病以其发现者命名,成为穿越时空的学术坐标。1937年,德国儿科医生Alfred Wiskott在慕尼黑大学医院接诊了一个家族:三个男孩相继出现便血、难以控制的湿疹和反复耳部感染。当时,他将其记录为"遗传性淋巴细胞减少性血小板减少症"——一个朴素的描述,却成为后世认知的起点。
十七年后,美国医生Robert Aldrich重新审视这类病例。他追踪一个荷兰移民家族的12名男性成员,发现其中6人因出血或感染在幼儿期夭折。通过严谨的家系分析,Aldrich首次确认这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模式,从此医学文献中出现了"Wiskott-Aldrich综合征"的命名。
但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994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初期,Derry博士团队通过定位克隆技术,在X染色体短臂(Xp11.22-11.23)上捕捉到致病基因——一段包含12个外显子、长约9kb的DNA序列。它编码的502个氨基酸蛋白质,被命名为WAS蛋白(WASP),成为理解疾病的核心钥匙。
WASP在造血细胞中扮演着"细胞骨架建筑师"的角色。从树突状细胞到血小板,它调节着肌动蛋白的多聚化过程,影响着免疫突触的形成和细胞迁移能力。当WASP基因发生突变,这种微妙平衡被打破,引发血小板减少、免疫缺陷和失控的炎症反应。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风湿免疫科病房里,医生们正在抢救一名2月龄的便血婴儿。孩子颈部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既往有湿疹史,姥姥的弟弟在6个月时不明原因死亡——这是典型的WAS家族史线索。类似的场景在全球各地医院反复上演,但表现形式却千差万别:
· 婴幼儿期:皮肤出血点常为首发信号,血小板计数可低至10-50×10⁹/L(正常为150-400×10⁹/L),且血小板体积明显缩小(平均4.5fL vs 正常7.5fL)
· 感染侵袭:从肺炎链球菌肺炎到卡氏肺囊虫感染,再到难以清除的疱疹病毒,感染谱广泛而致命
· 免疫风暴:约40%患儿出现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血管炎、IgA肾病
· 肿瘤阴影:10%-20%患者发展为淋巴瘤,尤其EB病毒相关的B细胞淋巴瘤风险显著增高
地区 | 诊断能力 | 治疗可及性 | 5年生存率(%) | 主要研究贡献 |
北美/欧洲 | 基因诊断普及 | HSCT/基因治疗覆盖广 | >90 |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
中国 | 区域中心可检测WASp表达 | HSCT限于大城市 | 70-80 | 临床特征研究、新突变发现 |
东南亚(越南) | 依赖国际合作 | 支持治疗为主 | <50 | WAS突变谱系建立 |
2023年,重庆医科大学团队发表了一项震撼数据:分析165例WAS患儿后发现,死亡组患儿WAS评分(4.1±0.8)显著高于存活组(3.1±1.2)。95%的死亡患儿经历反复或重症感染,25%发生颅内出血,而未规律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者死亡风险增加2.86倍。这些数字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医疗资源不足地区,WAS仍是高致死性疾病。
在根治性治疗问世前,医生们只能打一场"生命保卫战"。支持治疗成为延续生命的基石:
· 磺胺甲恶唑预防肺孢子菌
· 阿昔洛韦对抗疱疹病毒
· 每2-3周输注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
· 血小板输注仅用于活动性出血
但支持治疗终究是"堵漏策略"。重庆的研究数据显示,仅依赖支持治疗的患儿死亡率高达37.5%。医学界迫切需要更彻底的解决方案。
1981年,明尼苏达大学医院完成首例WAS患儿骨髓移植,开启了治愈时代的大门。随着技术进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逐渐成熟:
· 从同胞全相合到单倍体相合亲缘供体
· 降低强度预处理方案
· 移植物净化革命
2025年发布的意大利IPINET研究:71例HSCT患者25年生存率达75%。3岁前接受移植的患儿预后显著优于延迟移植者。
当患儿缺乏合适供体时,基因治疗带来"自体移植"的革命性选择。与传统HSCT不同,这类疗法采用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外通过病毒载体导入正常WAS基因。
2015年
第57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公布初步研究:4名接受慢病毒载体基因治疗的WAS患儿,在9-24个月随访期内血小板计数回升,严重感染消失。
2025年
中国无锡科金生物宣布其CRISPR3.0精准基因替换技术获得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它不是简单增补基因,而是原位敲除突变基因并精准插入正常基因。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WAS诊疗已走过漫长道路。从绝望的支持治疗到根治性疗法,生存率曲线持续攀升。但挑战依然存在:
>90%
欧美中心生存率
<50%
资源有限地区生存率
100%
新技术5年生存率
希望之光已然显现:
· 国际协作网络:意大利IPINET、亚太免疫缺陷联盟等组织正在建立全球WAS注册系统
· 新型疗法探索: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变构稳定剂开发
· 新生儿筛查推进:流式细胞术检测WASp表达技术普及
在无锡科金生物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在调试CRISPR3.0基因编辑系统。当被问及未来愿景时,CEO王海峰博士表示:"我们期待实现一次治疗、终身治愈的目标,让全球WAS患儿不再依赖移植供体"。
从1937年Wiskott笔下的三个德国男孩,到今日基因治疗时代的患儿,人类对抗WAS的历程犹如一场跨世纪接力。当医学突破国界,当实验室的发现转化为临床希望,罕见病患者终于从医学地图的边缘走向中心——这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人类共情的凯歌。
© 2025 医院内容营销中心 | WAS综合征全球研究综述
本文基于最新国际医学研究,数据截至2025年7月